2025年7月10日,暑气蒸腾的长沙市长沙县迎来了一群特殊的践行者——湖南信息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湘韵中医基层服务团的同学们。他们走进长沙市中医医院,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足迹,印刻在这座传承岐黄之术的现代医馆中。此行的核心使命,便是深入调研医院声名远播的智能化煎药中心,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探寻青年一代的文化担当与专业使命。
晨曦透过洁净的玻璃窗,为智能化煎药中心晕染开一层温润的光晕。在医院工作人员的细致引导下,服务团成员们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对现代科技的好奇,开始解码这个融合千年中医药智慧与前沿科技的“神奇空间”。从药材的智能分拣系统到精准控温的煎煮设备,从药液的自动化灌装流水线到全程可追溯的物联网监控平台,每一个环节都让同学们凝神驻足——这里既有铜药罐熬制的古朴意境,又有智能设备运转的精密韵律,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与自动化技术的“传感调控”在此达成奇妙共鸣。
“传统煎药讲究‘武火煮沸、文火慢熬’,这套智能系统能通过算法精准复刻古法煎药的火候韵律,效率提升背后,是对‘药有阴阳、煎有法度’传统理念的现代诠释。”工作人员的讲解如钥匙般,打开了同学们认知的新维度。自动化专业的核心知识在这一刻有了生动的文化注脚:PLC控制系统如何复刻老药工的手感经验?传感器技术如何捕捉药液“气浮珠跃”的微妙变化?智能分拣装置如何实现“分毫不差”的药材配置?课本上的代码与公式,突然与《本草纲目》的药香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对话。
“原来自动化技术不仅是工厂流水线的控制语言,更能成为解读中医智慧的数字密码。”戴飞同学在参观笔记上郑重写下感悟。当看到古老的药方通过数字化系统实现精准调配,当目睹传统药罐与智能设备在操作间和谐共存,同学们深刻意识到:中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传承绝非简单的技艺复制,而需在智能化时代找到新的表达载体。
此次实践绝非普通的专业考察,更是一场文化传承的精神洗礼。湖南信息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湘韵中医基层服务团的同学们深切体会到,自动化专业知识不仅是破解技术难题的工具,更是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的钥匙。他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深耕智能控制与物联网技术,未来致力于研发更贴合基层需求的智能化煎药设备——让繁忙的医生从守药煎药的耗时流程中解放出来,让患者能通过手机实时查看自己所服药物的煎煮进度与状态。
当青春的智能化知识遇见千年的岐黄之术,当自动化的精密邂逅中医的辩证思维,这场“三下乡”实践已超越了单纯的专业学习范畴。湖南信息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湘韵中医基层服务团的同学们用脚步丈量着文化传承的路径,用专业诠释着青年担当:在这个智能化的时代,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绝非守旧复古,而是要以创新思维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正如他们在实践日志中所写:“我们不仅要做自动化技术的开发者,更要做中医文化的现代传译者,让老祖宗的智慧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通讯员:杨丛顺、江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