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初,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巴陵青研社赴湖南岳阳开展为期一周的调研实践,实践团围绕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与第四届湖南旅发大会的时代背景,深入洞庭湖湿地、新墙河抗战遗址及易普力向红(湖南)机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探索岳阳地区在生态保护、红色传承与产业转型等方面的协同发展路径,以实际行动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号召。
洞庭湖作为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屏障,对其的治理成效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巴陵青研社首站前往洞庭湖博物馆,在此开展一系列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考察湿地生态修复示范区、观测候鸟栖息地、调研水生植被分布,实践团系统研学该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模式。此外,团队重点记录了洞庭湖“退耕还湿”工程中植被群落的演替规律;结合博物馆展示的“涨水为湖,落水为洲”自然智慧,分析了湿地生态系统对维系长江水文平衡的核心价值。
在洞庭湖博物馆中的沙盘模型板块,团队深入学习“长江之肾”综合治理相关案例,了解到湖区的修复开发工作采取科学规划水系连通工程的思路,不仅激发了南荻、芦苇等植被的固碳功能,还为湿地光伏发电提供了空间优化的可行方案。实践团成员还特别关注了岳阳地区“渔光互补”项目的运营数据,探讨了生物质能与生态保护的协同路径,彰显了新时代能源人“既要能源饭碗端得稳,又要生态环境护得好”的使命担当。
位于岳阳县新墙河镇的新墙河抗战史实陈列馆承载着湘北会战的烽火记忆,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1939年至1944年间,中国军队在此与日军展开四次惨烈会战,用血肉之躯筑起“东方马奇诺防线”。馆内展示的战壕遗址、抗战家书等珍贵史料,见证了“军民共守河防”的壮烈史诗,再现了当年百姓肩挑手扛运送物资、战士用步枪击落敌机的传奇故事,彰显出全民抗战的伟大精神。
成员们肃立于昔日徐锦江营血战殉国的战场遗址,眼前弹痕累累的战壕墙壁无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这片曾经炮火连天的土地上,中国军人用简陋武器对抗钢铁洪流,以血肉之躯筑起的不只是一道军事防线,更是一座用抗战精神铸就的永恒丰碑。这种精神所蕴含的克难攻坚、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穿越时空,在新时代依然焕发着强大的感召力。在场的各位学子深刻认识到,作为石油高等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更需将这种精神转化为奋进力量,在能源领域突破“卡脖子”技术,筑牢国家能源安全防线。新墙河的红色土壤昭示着:唯有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方能不负先辈热血,在新时代续写青春华章。
巴陵青研社社会实践收官之行——走进易普力向红(湖南)机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该企业始建于1966年,是国家定点生产军用火工品的军民融合型骨干企业,拥有点火、传火、延期类等百余种军用火工品和电子雷管等民爆产品系列。作为湖南省内唯一的火工品专业科研生产单位,公司近年来成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其某漂浮回收系统项目填补国内空白,已批量列装于国家战略武器。
座谈会上,企业高度认可实践团队提出的“能源工程+环保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向,表达了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共建实习基地、联合科研攻关的意愿。这精准呼应了国家《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育人导向。双方认同的“定向实习+课题共建”模式,将有效促进“含能材料”“起爆技术”等专业知识在军工领域的应用创新。此次合作标志着高校人才培养与国防科技工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为服务国家战略提供了新范式。
此次实践中,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学子们既在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又在生态与行业前沿探索现实命题。正如队员们在总结中所说:“社会实践不是走过场,而是让我们站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看清青年该有的模样——既要仰望星空,心怀家国;也要脚踏实地,把知识写在祖国大地上。”
供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